貴州黎平縣肇興鎮肇興村駐村第一書記徐信基
“要把平易近族的特點傳承好弘揚好”
本報記者 程 煥
駐村經歷:2019年起投身駐包養網村任務,在黎平縣德化鄉高洋村擔任過駐村干部,后在德化鄉平筍村、肇興鎮肇興村2個村莊擔任駐村第一書記
遠處山巒延綿升沉,晨霧繚繞,鱗次櫛比的吊腳樓若隱若現,與郊野、溪流、綠樹融為一體。這里是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鎮肇興村,全國最年夜侗族村寨之一的肇興侗寨就坐落于此。
寨子里一座鼓樓下,侗族青年圍坐在火塘邊,吹蘆笙、對山歌,悠揚婉轉的歌聲穿過青瓦木樓,引得許多游客循聲前來。“這就是年夜伙兒的日常生涯場景,原汁原味的侗家風情。”肇興村駐村第一書記徐信基說。
一年前,徐信基從黎平縣水務局來到肇興村,再次開啟他的駐村之旅,與在脫貧攻堅期間的任務分歧,現在的任務是抓好鄉村周全振興。
“吊腳樓、古寨、侗族年夜歌等是獨特的平易近族文明風情,要把平易近族的特點傳承好弘揚好,在文旅融會中更好彰顯它們的光榮。”徐信基說,盡力做好平易近族文明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,持續激發鄉村周全振興動力活氣,是肇興村眼下最關鍵的一項任務。
飛檐翹角,氣勢恢宏,肇興侗寨有“仁義禮智信”五座鼓樓。沿襲傳統,鼓樓仍然是村平易近們共商發展、解決糾紛等工作的場地。“在鼓樓議事軌制下,村里不斷根據侗族‘款約’修正完美村規平易近約,現在我們把規范游玩經營也提上了議程。”徐信基介紹,本年將村規平易近約的約束對象擴年夜到了全體商戶,催促他們文明誠信經營。
“春天到了好時光,布谷鳥叫催春忙……”夜幕降臨,一聲洪亮的領唱,拉開了侗族年夜歌扮演尾聲。篝火旁,村平易近陸艷玉天天都要領著鄉親們演唱侗族年夜歌的經典之作《布谷催春》,一天兩場表演,游客紛紛叫好。
這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,徐信基熱情更高。“我要和全村干部群眾一路盡力,將多姿多彩、底蘊深摯的平易近族特點文明悉心保護好、傳承好、發揚好,持續增強肇興侗寨的brand影響力、集聚力和帶動效應,為平易近族地區推進鄉村周全振興摸索更多創新樣本。”徐信基介紹,2024年肇興侗寨累計招待游客102.7萬人次,村集體經濟支出245萬元。本年游玩人次無望衝破200萬人次。
寧夏齊心縣王團鎮吊堡子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宗仁
“我要接著站好這班崗”
本報記者 焦思雨
駐村經歷:2015年起10年間,先后在齊心縣王團鎮羅臺村、石獅開發區黃石村、王團鎮吊堡子村3個村莊擔任駐村第一書記
凌晨6點,寧夏齊心縣王團鎮吊堡子村薄霧未散,駐村第一書記李宗仁就挎著相機,踏上了熟習的大道。
“之前進戶時,村平易近話都不愿多說,現在遠遠就召喚我‘李書記,來攝影’。”李宗仁摩挲著相機上的磨損痕跡說,攝影已成為他連接村平易近的橋梁。在他的鏡頭里,笑著創新院墻的村平易近、抱著羊羔的靦腆男孩、風中伸展的山花……上萬張照片記錄著吊堡子村的變化。
李宗仁是齊心縣國民檢察院四級高級檢察官助理,2015年起就投身到駐村任務中,10年間駐過齊心縣3個村莊。
憶起2015年頭到王團鎮羅臺村的場景,李宗仁坦言:“脫貧攻堅是一場‘硬仗’,每一戶的困難都是具體的,修路、吃水、住房、發展產業,都是必須啃下的‘硬骨頭’。”
兩年駐村攻堅,李宗仁帶領扶貧任務隊鋪設自來水管道,徹底解決了飲水難題;奉行綠色養殖,肉牛存欄增添到90多頭……“看著村平易近的日子好起來,我比誰都高興!”李宗仁說。
羅臺村駐村期滿,李宗仁放棄回城機會,主動申請到石獅開發區黃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,一干又是4年。身體狀況欠安,家人伴侶都勸他不要再駐村了,但李宗仁卻鐵了心。
2021年,他奔赴距離縣城55公里外的吊堡子村。在村里,李宗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,應用攝影和文字特長,時常到村小為孩子們講課。更把眼光投向田間地頭的“年夜課堂”。“鄉親們的知識文明程度需求進步,即便是種枸杞,也要采用新方式種植有機枸杞。包養網價錢”他積極溝通協調,落實技巧培訓補助政策。“我帶動村平易近和孩子們一路學英語和AI技術,盼望他們能成為高素質的‘新農人’。”
10年駐村,李宗仁現在三句話不離“我們村”。他說:“只要把本身活成村里人,才幹真正懂得農村,為平易近辦事。我們已經通過脫貧攻堅解決了‘有沒有’的問題,現在要讓鄉親們生涯更美妙。我要接著站好這班崗,盡力為鄉親們辦更多的貼苦衷。”
福建壽寧縣竹管垅鄉江岔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毓
“發展產業要‘看菜吃飯’”
本報記者 劉曉宇
駐村經歷:2017年至2021年,擔任古田縣城東街道雙山村駐村第一書記;2024年,擔任壽寧縣竹管垅鄉江岔村駐村第一書記
“海拔高環境好,茶葉品質佳,規模經營用來做奶茶原料再合適不過!”清明節后,福建壽寧縣竹管垅鄉江岔村平地茶園陸續進進春茶采摘期。站在田埂上,陳毓電話不斷,“要讓這么好的茶早點走出年夜山!”
江岔村是典範的閩東平地小村,雖說基礎設施比較完美,但年輕人年夜多外出打工,常住生齒缺乏200人。往年12月,陳毓作為福建省發展改造委派駐干部,到江岔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,“盼望在新崗位再有新作為!”臨行前,陳毓給本身鼓勁。
訪平易近情、看茶園,陳毓走遍了江岔村每一處角落。“缺乏產業支撐,村平易近支出不穩定,農產品沒有競爭力……”未幾時,問題清單擺在了眼前,“能不克不及讓鄉村產業提質增效?”陳毓的考慮,也是村兩委班子的配合設法。
“咱村不少人在外經商,借助渠道氣力,茶園規模化經營、brand化運作是個好方法”“村里現有茶廠加工才能缺乏,村集體進股茶廠擴建,村平易近墨綠當場加工”“日出日落,茶園景觀美不勝收,發展攝影游,閑置場館改革做平易近宿,晉陞招待才能”……在村里的議事會上,陳毓提出的設法,獲得了年夜伙兒分歧認可。
早在2017年,陳毓便主動報名了脫貧攻堅階段的駐村任務,被下派至古田縣城東街道雙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。兩次駐村經歷,讓他對產業發展有著本身的思慮。“不克不及自覺‘抄作業’,發展產業要‘看菜吃飯’、隨機應變。”陳毓回憶,雙山村山淨水秀,適宜農產品種植,他多方聯系,讓省農科院的試驗田在當時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田里落地,還幫著爭取項目資金、請技術員上門。
2021年,陳毓第一次駐村結束。“我永遠不會忘記,離開雙山村的那一天,幾名村平易近抱著芋頭和青菜,在路邊等我,非要讓我吃完這一頓特點菜再走。”眼含熱淚,陳毓對記者說。
問及今后預計,陳毓計劃滿滿:“推進鄉村周全振興,產業仍然是重頭。要讓農產品從粗加工向高深加工延長,盡力打造‘有brand’的產品;還要引進優秀的鄉村規劃團隊,在人居環境整治、文明氛圍晉陞方面下足工夫;更主要的是舉辦多場‘農平易近培訓班’,幫助年夜伙兒一路學技術,長本領,未來的日子一路更紅火。”
四川樂山金口河區共安彝族鄉文店村駐村第一書記郭菲
“讓家家戶戶都有奔頭”
本報記者 宋豪新
駐村經歷:2017年5月至今,先后在峨邊彝族自治縣金巖鄉俄羅村、金口河區金河鎮吉星村、共安彝族鄉文店村任駐村第一書記
陽春三月,春耕時節,四川樂山金口河區共安彝族鄉文店村,田間地頭一派忙碌。
“不消急,大師排好隊一個個來!”一年夜早,村委會院壩里,駐村第一書記郭菲組織村平易近,排隊領取肥料。村平易近魯克福美說:“有了這急需的肥料,這下家里的核桃增產穩當了。”
郭菲,來自樂山職業技術學院,2017年5月至今,先后在3個村任駐村第一書記。“我們這一片,郭書記怕是快走遍了包養網哦。”談起郭書記,村平易近們紛紛豎起年夜拇指。
初到文店村,郭菲就趕上千畝核桃滯銷問題。他敏捷聯系單位開展“以購代捐”,一舉解決了10萬元農產品銷路問題。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、邀請農技專家、落實政策兜底等舉措,2024年文店村脫貧戶和監測對象支出同比增長12.8%。
作為駐村第一書記,郭菲清楚,鞏固脫貧攻堅成包養網果是場“耐久戰”,村里不僅要產業興,更要人才興。
深刻走訪中,郭菲發現,村里的孩子在冷寒假期間缺少學習資源。“要徹底挖窮根,必須靠教導。”說干就干,郭菲憑借專業優勢,在村里辦起“第一書記課堂”,應用冷寒假開設英語和作文輔導班。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生,都能在這里找到相應的學習內容。“培養好這些孩子,就是為鄉村周全振興播下盼望的種子。”郭菲說。
“英語班真是幫了年夜忙!”村平易近楊敏贊不絕口:“我家娃娃不僅把握了有用的學習方式,更培養起學英語的興趣。”
充足發揮高校資源優勢,郭菲攜手樂山職業技術學院“童心同語”志愿服務團隊,通過通俗話培訓和非遺文明親身經歷,讓村里的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收獲知識。
“孩子們學業進步,眼界也在不斷晉陞。”郭菲介紹,為包養激勵更多山區學子奮發向上,樂山職業技術學院特別設立專項獎學金,對學習成績優異的文店村學生給予獎勵。
“職業教導在賦能鄉村周全振興方面年夜有可為。”郭菲說,“教導提質,產業振興,文明賦能,讓每個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,讓山里每寸地盤都煥發生機,讓家家戶戶都有奔頭。”這位43歲的“老駐村”仍然堅持著初心熱情,繼續書寫著小涼山的鄉村周全振興故事。
編輯手記
用汗水澆灌腳下的地盤
本年3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核調研時強調,“第一書記軌制還是要堅持,脫貧之后鄉村周全振興任務同樣沉重,這方面還是要加強。”
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推進鄉村周全振興,駐村干部是主要的見證者,也是主要的參與者。明天這4位駐村第一書記是他們這個群體中的代表,徐信基、郭菲三度駐村,陳毓兩度擔任駐村第一書記,李宗仁駐村已經10年……從他們的心里話中可以看出,多年來,他們扎進村莊、甩開膀子、蹚前途子,從鄉親們的急難愁盼事干起,讓一個個深山小村迎來年夜變化,也讓這些駐村干部的心和村平易近的心緊緊連在一路。
重擔在肩,這些駐村干部想在前、趕在前、干在前。發展產業,讓農產品從粗加工向高深加工延長,村里主導產業實現brand化運營;摸索文旅產業升級,讓鄉親們通過分紅和務工支出走上致富快車道……改良平易近生,當途徑、飲水、用電、住房等基礎平易近生問題已經解決,鄉親們更關心生病了若何醫保報銷、孩子上學怎么輔導、家里白叟誰來看護……駐村干部們下足“繡花功”,將一件件平易近生大事逐一落實,讓鄉親們從心田里感觸感染到溫熱和氣力。
推進鄉村周全振興,廣年夜駐村干部仍將以只爭旦夕的勁頭,沖鋒在前,團結帶領鄉親們一路,用汗水澆灌腳下的地盤,用勞動創造加倍美妙的生涯。